纪录片《小小少年》讲述的是一些天才少年在其他小朋友还在恣意玩闹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对某一门技艺产生兴趣并痴迷于其中不断精进的成长故事。
上线第一集便引发广泛热议,大家对那个在猪肉铺跳芭蕾舞的女孩惊叹不已。这位九岁的小女孩叫小云儿,她在帮助母亲卖猪肉之余,最喜欢的事就是跳芭蕾舞。
充满烟火气息的猪肉铺和高雅的精英艺术碰撞在一起,是多么令人动容的场景。
要说天才这回事是很难解释的,他们的能力似乎是上天赋予的,普通人总是望尘莫及。对于芭蕾舞这件事,小云儿可以说是无师自通。
在她接触芭蕾舞之初并没有专业老师指导,所有的高难度动作都是通过手机视频自学。没事的时候小云儿就在妈妈的猪肉铺里“旋转、跳跃”。
对于这个纪录片,网络热议的重点是职业和兴趣的关系,#你的职业是你的兴趣吗# 这条话题在视频上线第二天霸榜热搜TOP1。
如果一个纪录片就止于此,那其实只是一个让人觉得惊奇的故事。在大众媒体盛行的今天,我们能在网络中看到各种身怀绝艺的人。影片中的女孩还那么小,讨论职业与兴趣的关系,未免言之过早。
其实这部片子里有更令人心生触动的部分——“彩云计划”。
小云儿被身边熟识的人推荐给从业20年的古典舞老师张萍和任教于北京舞蹈学院的关於。他们是一对夫妻,“彩云计划”就是二人所发起的,他们每年寒暑假去到云南地区,义务辅导和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让他们能有机会得到专业的舞蹈训练。
他们看了小云儿的舞蹈后,惊为天人,关於老师动情地说“到我们学校的,都是全国最棒的,那我们是精中选精、优中选优,我都没见过,这么优秀的孩子”。
遇到这么好的舞蹈苗子,他们惜才如玉,生怕不能给这块璞玉最好的雕琢而损失了它的至美质地。
他们二人在认真的讨论后,张萍老师郑重决定放下20年来在北京打拼的成果辞职去云南,专注于当地孩子的舞蹈教学。张萍老师关心的问题很简单,就是如果能在小云儿身边,她才更有信心把她教好。
关於老师在一场关于芭蕾舞的演讲中提到芭蕾舞最初是贵族艺术,而贵族精神就是扶助弱势群体以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所以芭蕾舞艺术不该只存在于聚光灯下的舞台,应该在山水间。
他们夫妻二人不仅花光了自己家的积蓄还是借出了父母的养老金用作于彩云计划。只为能在经验足够、体能还有的年纪做一件正确的事。
在访谈中关于说道:“我不知道教她们舞蹈到底能怎么样,但是女孩子嘛,天生就是向美而生,他希望发掘出孩子们这些美的属性。他希望用艺术的方式让她们有尊严地提升自己。”
这些生在大山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儿童,一般读到高中就辍学,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早早嫁人。他们能在年少时期经由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兴趣和职业的探索,实为难得。
#被选中的棒球男孩
无独有偶,类似这样帮助困境少年公益计划并不少见。2020年豆瓣8.7分的纪录片《棒!少年》讲述的就是一群被选进北京市郊一个爱心棒球基地,他们大多出身贫寒,有人失去了父母,有人因家庭负担而被遗弃。比起在乡村放逐,他们获得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部纪录片于《小小少年》不同的是前者是因为兴趣而痴迷,但这些棒球小子却因别无选择。
在球队获得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后,球场上能爆发出与年龄如此不相符的血性与求胜欲。
“小小少年,本该是备受呵护的花朵,却必须咬牙切齿地与命运搏击——不是为了锻炼,不是为了兴趣,而是为了在贫瘠的土壤上浇灌出新的人生。”
但场比赛最终还是输掉了,他们感受了重回惨淡现实的痛苦。命运的无望感再次袭来。
爱心棒球基地创始人孙岭峰希望计划能帮助那些贫困的乡村孩童打开一扇改变命运的窗口。
但,棒球,这项在国内鲜有人参与的运动,到底能为孩子们带来多少改变,我们现在还无从知晓。只能在影片的最后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有的孩子似乎比从前更能融入集体,越来越爱上这项运动本身;也有孩子在经历失败的绝望后,回到了乡村老家。
电影结束了,他们的人生还在继续。导演许慧晶所说,“真心希望棒球可以带给他们快乐,弥补内心的缺失,获得生存的能力和尊严”。
#天才少年们的人生分野
这些公益助学计划到底能不能真正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跃迁?在一个已经进行了近10年的少年天才教育实验“青云学子计划”里,也许能照见一些可能的答案。
2009年,一个名为“青云学子计划”教育实验在北京启动,全北京市六十万打工子弟中有一批智力超群的孩子被选出来,也就是所谓的“少年天才”。
这些孩子们的父母有装修队工人、有餐馆服务员也有废品回收者。他们的孩子周末在城中村帮家人做工,周内穿越城市去曾经的外交部子弟学校上学。
项目方试图给这些孩子提供稳定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让他们不浪费天分,不从体制教育中滑落,最终能摆脱父辈的命运。
然而,在后来的10年中,每个转折性的阶段,孩子们的命运都走向了不同的分野。
经历小升初,有些孩子们因户籍问题险些失学;在初升高的过程中没有北京户口,要么回原籍读高中,二次留守;要么只能留在北京考职业学校。为了不让孩子们重回老路,项目方联系了国际学校,为下一步越过高考直接出国做打算。
眼看到高中最后一年,出国费用成为最大的变数。班里只有少部分人成功出国,剩下的有些回到老家上了专科,有的上了技校,有的直接工作,还有人从高一重读后考大学。
总得来说,在第一届“少年天才”班里,有北京户口的孩子上了北大或出国,剩下的一部分去了西澳大学,还有几位磕磕绊绊,最终在国内上了本科或专科,极少的人只读到高中或没了下落。
其实,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变化,项目的发起人不再刚开始那样强烈地希望孩子们一定要出人头地,对社会做很大贡献,而是希望他们首先是作为一个人,一个积极的人,然后还能过得幸福快乐,就足够了。
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青云班的课程体系中与传统公立学校不同,分四个学科群来教学:自然学科群、语言与文史哲学科群、身心健康学科群、艺术与生态学科群。这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感知自然的能力,学会了融入集体,善于与人合作,也能包容接纳不同的意见,他们见识到了比原来生活更大的世界。
这个青云计划并不完美,理想和现实始终在相互博弈,孩子们在升学制度和户籍政策中夹缝求生,在资金紧张中寻求上升的通道、与原生家庭及各种不确定作斗争,又经历着内心世界的困惑和探索,最终长成现在的模样——一群不像当初设想得那么成功,但却向上、善良的人。
#教育的目的何在
哪里没有光明,哪里就必然黑暗。在黑暗之处,我们看不见,因而会迷失。灯能够发光,但需要有人点亮。教育是点亮世界的一盏明灯。
在这些少年助学计划里,我们可以看到有这么一群人在为儿童的教育和他们的未来做努力,教她们如何做一个向上的人、一个正直的人。帮助孩子们获得更高程度的发展,学会感知生活中微小的幸福。这样的关怀和投入也许不一定培养出社会标准里多么伟大的人,但这对于每个曾参与的个体都是来说都是影响巨大、意义非凡的。